前不久,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告訴記者:“過去35年中,靠簡單模仿的中國制造嵌入世界分工的黃金時代,一去不返了。”
10月,50.8%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,延續7月以來的下降趨勢,比上月回落0.3個百分點。煤炭、鋼材、原(yuan)油等價格“跌跌不(bu)(bu)休(xiu)”。煤炭最高售價每噸800多元,現(xian)在跌到(dao)了400元左右。基礎原(yuan)材料市場走熊(xiong),一個重要原(yuan)因是實(shi)體企(qi)業需求不(bu)(bu)旺。
產(chan)能過剩,讓不少制造(zao)企業進退(tui)兩難(nan)。以(yi)化(hua)工(gong)產(chan)品丙烯酸(suan)(suan)為例,國內(nei)年需(xu)求約180萬(wan)噸(dun),實(shi)際產(chan)能卻(que)有300多萬(wan)噸(dun)。因為產(chan)大于(yu)銷(xiao),丙烯酸(suan)(suan)國內(nei)售價從每噸(dun)1.3萬(wan)元跌到了(le)9000元左右(you)。有人說,現在賣1噸(dun)鋼材的盈利趕(gan)不上(shang)賣1瓶礦泉水(shui)了(le)。